


组织状态:正常 | 组织类型:社会团体 | 信用状况: 无异常 |
组织标识: 暂无标识 |
中国气象学会由高鲁、蒋丙然、竺可桢等人共同发起,以谋求“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于1924年10月10日在青岛成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全国性自然科学学会之一。学会成立后,在开展气象学术交流,创办《中国气象学会会刊》(后改为《气象杂志》、《气象学报》),培养气象人才,普及气象知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民族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现代气象科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气象学会在北京重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气象学术组织。自1958年9月起,中国气象学会成为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1966-1978年,学会暂停活动。1978年后,中国气象学会重新恢复正常活动,在学术交流、期刊发展、科普活动、国际和区域交流、海峡两岸交流、人才举荐等方面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学会工作制度、会员发展等日趋完善。先后创办《气象知识》、《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AMS,《气象学报》英文版,后改名《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JMR)) ,设立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
自学会成立以来,蒋丙然、竺可桢、赵九章、叶笃正、陶诗言、章基嘉、邹竞蒙、曾庆存、伍荣生、秦大河、王会军等著名气象学家先后担任气象学会理事长。
近年来,在中国科协和中国气象局大力支持下,以学会年会、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交流、中韩日三国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国际气象学会论坛、理事长高层论坛以及各种专题学术交流等联合形成综合气象科技学术交流平台;以气象夏令营、气象防灾减灾大学生志愿者中国行、气象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气象科普品牌活动为主,并积极组织开展气象日、减灾日、科技周、科普日等各类科普宣传活动,有力推动气象科普社会化协作大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以《气象学报》为主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气象学报》编委会和网络平台,不断提高《气象学报》的影响力,积极推动气象期刊联盟建设,促进气象行业期刊资源共享、规范学术风气;以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为契机,积极开展气象科技咨询和科技评估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气象学会自身服务能力,壮大气象学会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较好成绩。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51100000500003777H | 社会组织名称 | 中国气象学会 | ||
党建/主管单位 | 证书有效期 | 0100-01-01至0100-01-01 | |||
注册号 | 3311 | 登记管理机关 | |||
法定代表人 | 王会军 | 成立登记日期 | 1996-08-20 | ||
注册资金 | 10万 | 所属省份 | 北京 | ||
所属城市 | 北京市 | 所属区县 | 海淀区 | ||
住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南区19号楼 | ||||
业务范围 | 学术交流书刊编辑科学普及;咨询服务 |
年检年度 | 年检结果 | 年报公开 |
2019 | 基本合格 | |
2018 | 基本合格 | |
2017 | 合格 | |
2016 | 合格 | |
2015 | 合格 | |
2014 | 合格 | |
2013 | 合格 | |
2012 | 合格 | |
2011 | 合格 | |
2010 | 合格 | |
2009 | 合格 | |
2008 | 合格 | |
2007 | 合格 | |
2006 | 合格 | |
2005 | 合格 | |
2004 | 合格 |
荣誉名称 | 授予表彰单位 | 表彰日期 |
暂无数据 |
评估等级 | 有效期起 | 有效期止 | 评估状态 |
暂无数据 |
2022第十四届中国气象科技与水文水资源技术装备展、第十六届中国防雷技术与产品展 2022-06-13---2022-06-15
2022第十四届中国气象科技与水文水资源技术装备展 2022-06-13---2022-06-15
2022第十四届中国水文水资源技术与装备展览会 2022-04-20---2022-04-22
2021第十三届中国气象科技展暨第十五届中国防雷技术与产品展 2021-05-20---2021-05-22
2021第九届世界雷达博览会 2021-04-22---2021-04-24
2020第十二届中国气象科技展暨第十四届中国防雷技术与产品展 2020-08-19---2020-08-21
全国海洋气象高峰论坛 (NSFMM 2021) 2021-10-16---2021-10-18
1
文本已超出限制,最大输入200字
举报
其他